聚焦食管癌防治:李印教授多维度剖析中国食管癌早筛早诊未来发表时间:2025-04-14 21:46 ![]() ![]() ![]() 今年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国家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为进一步了解食管癌防治情况,近期,早筛网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作为国内食管癌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印教授从临床现状、技术创新、防治未来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我国食管癌诊疗当前的困局与突围方向,揭示食管癌未来防治的破局之道。 ![]() ![]()
根据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在全球食管癌疾病版图中,中国以占全球近半数的新发病例承受着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全球食管癌防治的主战场。李印教授首先指出,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占全球近一半。同时,食管癌在我们国家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癌种,发病率地区差异显著,高发区与相对低发区形成鲜明对比。 庞大的食管癌病例基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提升了中国在食管癌领域的治疗水平。李印教授表示,“由于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高、患者多,所以我国食管癌治疗的医生队伍庞大且经验丰富,整体治疗水平在国际上处于前列。” 不过,对于食管癌诊疗现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食管癌早筛早诊率。国家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年度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食管癌早期诊断率为18.6%,我国食管癌早期诊断率不足20%,与日韩等国60%以上的早诊率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中国食管癌防治仍然面临几个重要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早期诊断率低。当前大部分食管癌病例被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的很少。”李印教授说。
对于食管癌筛查,首先我们可能会想到胃镜,虽然胃镜作为目前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但胃镜筛查的普及率和依从性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李印教授表示,“尽管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体检安排,但早期筛查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但胃镜检查相对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李印教授指出,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胃镜需要患者克服生理不适和心理恐惧,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对较低的筛查依从性。同时,胃镜对医生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我国基层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进一步阻碍了胃镜筛查的普及。 提升食管癌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平衡“技术可及性”与“民众依从性”,单纯依赖胃镜检查可能难以进一步显著提升筛查覆盖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找能够与胃镜互为补充的一种新型技术。 随着液体活检的快速发展,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在癌症早筛当中。作为一种基于液体活检的分子诊断技术,基因甲基化检测通过分析血液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情况,能够在癌症早期阶段捕捉到分子层面的异常信号。这一技术已经在肠癌、胃癌等领域的早期筛查中展现出显著成效。李印教授说,“基因甲基化是肿瘤早期的一个事件,若找到有效的标志物,能够实现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检测。” 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更在于其高依从性、经济性和操作简便性,为大规模筛查提供了现实可能。2024年,博尔诚旗下全球首创、“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创新成果、国内第一证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重磅新品思博士®MT-1A、Epo及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正式发布,该试剂盒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和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6家临床试验单位验证,产品检测灵敏度为85.5%,特异性为93.6%,适用于经临床医师诊断建议胃镜检查同时由于患者个人原因拒绝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以看到,基因甲基化检测,是对“金标准”胃镜检查的一个重要补充。 “随着生物信息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甲基化检测将不断完善和迭代。”李教授对这一技术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其未来在食管癌早筛中发挥重要作用。
食管癌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多学科协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的认可和公众的接受,像基因甲基化检测这种方便快捷的新技术也难以普惠大众。李印教授指出,新技术的推广首先要让专业人员认识到其优势和潜力,这需要学会、协会等机构通过学术会议、培训课程和科普活动,逐步建立专业共识。 首先,专家的科普教育在食管癌防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李印教授认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推动早期筛查和预防的关键。他提到,专家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在科普工作中至关重要。“科普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专家的参与,尤其是学会和协会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李印教授说。随着今年第31届肿瘤防治宣传周的到来,专家们将继续承担科普教育重任,推动肿瘤防治宣传工作,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其次,除了专家科普教育,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李印教授提到,食管癌防治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协作,包括消化科、病理科、外科、影像科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他指出,“目前我国在多学科协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将更有可能推动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的发展。 李印教授说,“只有技术升级、多学科协作和科普教育三者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改变食管癌的防控现状。” 最后,李印教授给老百姓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他特别强调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烫食、高度酒、吸烟、腌制食品以及霉变食物等,这些都是容易导致食管癌发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改变这些习惯是预防食管癌的最有效方式。”他同时提醒,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应特别重视,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并尽量避免高危生活方式。 食管癌防治的道路上,人人皆为关键一环!将自己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科学防治,积极参与筛查,用科学与行动书写“早筛、早诊、早治”的健康答卷。 ![]() 进群、合作、投稿请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