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院士:胃肠癌筛查不能等百姓上门,要主动深入社区开展发表时间:2022-07-04 14:58 ![]() 李兆申,中共党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内镜医师分会会长,《中华胰腺病杂志》总编辑,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六届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总编辑。 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癌种,这类癌种的发病率约占了我国所有癌种发病率的4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已经从2015年的38.8万例增加到了2020年的55.5万例,正以每年7.4%的速度快速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从目前的数据看,结直肠肿瘤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地区,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所有癌种中,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居第二位(肺癌第一),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根据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预计全球结直肠癌新发193万例,中国有55万例(占28.5%),我国要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然任重道远。而且,我国大多数病例都属中晚期,与美国、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死亡率还是5年生存率,仍有很大差别。我国病患的5年生存率不高,明显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国家。 要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改善我国目前的肿瘤防治情况,就要根据我国国情,顾及广大县域地区,提高县域医疗卫生健康水平。 李兆申院士表示,今年要帮扶4000家县域医院,帮带1万名专科医生,举办1000场的网上学术活动,希望以此提高消化道肿瘤的筛查诊断水平,让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10%。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率,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癌症治疗成本,用卫生经济学来统计,可以节约1000亿人民币。李兆申院士希望从事消化道癌症防治的医生能够共同努力,把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工作做得更好。 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制订重点癌症早诊早治指南。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种,组织制订统一规范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 李兆申院士认为,消化道肿瘤想要达到早诊早治的效果,首先要开展早期筛查,早筛是第一关。目前,民众对早筛的概念还不够深入,比如,老百姓对结直肠癌筛查的理念还没有形成,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进行肿瘤筛查,也不知道怎么筛查以及到什么地方筛查。因此,针对大众的相关知识科普工作仍要落实到位。 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从国家层面进行筛查科普,并制定了相关指南,例如,在美国,推荐45岁以上的公民开始做结直肠癌的筛查。这一点值得借鉴,尽管我国近两年也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评分体系,但我国推广的力度还不够;另外,尽管这几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技术发展很快,但仍待提高和广泛普及。我国也需要从国家层面来指导人们做肿瘤早期筛查,无论做内镜检查还是其他检测,到了一定年龄都应该做一次,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比如,做结直肠癌检查,因为从息肉或癌前病变进展到结直肠癌,其发展过程长达十年以上,有很长一段窗口期可以做好早期防治工作,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可以及早切除病灶,能够起到预防肠癌的作用。人们可根据筛查指南评分、个人情况、家族史等,有所选择地去做筛查,早诊早治,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李兆申院士表示,目前,针对患者的早筛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要加强医疗机构内镜的配给和系统搭建,提高医疗机构的肿瘤筛查水平,尽可能地发现早期癌变,提高早期检查率,减少漏诊率,实现早筛早诊早治。 两会期间,李兆申院士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人群消化道筛查,并且提出了针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精筛策略。 消化道肿瘤是恶性肿瘤的重灾区,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要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不能等症状出现后再去诊断治疗。针对肿瘤高发地区,做到精准筛查,比如,在食管癌的高发区,河南的新乡和广东潮汕等地区,以及陕甘宁高原地区等,当地民众的筛查意识薄弱,很多人等到症状出现才愿意去做检查。但我们的指南对筛查年龄有明确规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进行筛查的标准,如果是高危人群就应该筛查。 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让老百姓主动到医院里做筛查比较困难,通常情况下,老百姓只会在出现病情的时候才到医院看病。因此,提高肿瘤筛查率,不能干等着老百姓上门,更应该深入到社区开展筛查工作。李兆申院士表示,针对胃癌高危人群提出的精筛策略,同样适用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通过社区筛查的模式,对消化道高危人群进行筛选。 对消化道肿瘤要进行早期筛查,这是一个趋势,李兆申院士希望大家树立早筛和预防的意识:第一,体检的时候不要忘记做消化道的检查,早做检查,就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肿瘤的早期病变,消除病变就能预防癌症的发生。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要戒烟,少饮酒,多吃一些健康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尽量不要吃久放的剩菜剩饭等。第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治疗。 关于肠癌筛查方面,李院士表示肠镜检查是金标准。肠镜检查有明显优势,可以清晰观察到肠癌的病变情况。同时也有缺点,做肠镜检查,要提前做好肠道准备,比较复杂;而且侵入性检查,病人接受度不高;另外,肠镜需要医院配置,老百姓需要去医院做检查。相较于肠镜检查,比较方便且性价比高的筛查方式有粪便潜血检测,但其缺点是准确性、特异性不够高,可以用于初筛。除此之外,近年来涌现出多种高新检测技术,比如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等,以及政府、医院、高校、生物科技企业、实验室等机构单位共同联手推动筛查技术的发展以及早筛知识科普推广,依靠多方力量,让早筛深入基层,深入社区。 李兆申院士希望:早筛概念深入民心,不用再谈癌色变;各地方做好基层、社区的肿瘤早期筛查工作,提高肿瘤早期筛查率;迭代更新肿瘤筛查技术,努力科技创新,创造出性价比更高、更实用的早筛产品,让百姓获益,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名家肠言道》访谈栏目由南方医学网、早筛网、诺辉健康联合出品,栏目将严格筛选和邀请国内外肠道肿瘤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着肠道相关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最新研究、技术进展、临床心得、患者科普等方面进行访谈,让更多行业从业者以及患者更全面了解肠道肿瘤相关专业知识,为行业前行和百姓福祉指明方向。 ![]() |